(2019年第三版大众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众所周知,人的机器肉体中有一种叫做DNA的东西。 如上图所示,目前人类对肉体DNA已经有了一些研究,不赘述。以下重点描述目前人类尚未研究的部分。 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中,也有DNA。 从肉体、到第1-9灵体、到灵串,都有DNA。 灵核不一定有DNA,因人而异。 DNA并不是人体机器结构的原始基本组成,而是一种被后期植入的特殊装置。 换言之,DNA是一种“植入物”。 DNA的原始性质,是机器身体玩具的一种“游戏外挂”。 其目的是用来对机器身体功能追加一些限制,调节机器身体功能的阈值参数,增加游戏的难度,使游戏变得更有挑战性。 一、DNA历史概况 1)诞生历史 本物质宇宙群诞生前很早,在非物质宇宙群,某灵魂团队(创造本物质宇宙群的组织),就开始了DNA模板的研发。 其初衷,是研究纯灵魂在一定权限限制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能力极限,以及探索各种极限的可能性,玩各种的极限游戏,以及为了各权限平衡所创造的模板系统。 DNA的原始模板经历了很多代的发展,有很多不同类型游戏技术团队相继参与过研发、升级和修改。 早期,DNA曾设计到4条螺旋,经过发展取消了1条,后来剩下3条。 再到后来,被1组(一个催眠战略组织,是催眠运营组织T组的上家)利用,专门往限制性的游戏方向进行研发,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。 (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》。) 2)影响范围 目前DNA的影响范围在其它宇宙也有,植入的范围涉及到身体和灵魂。 身体,是指所有的机器身体。在一定程度上,DNA被当作机器身体的特殊模板(机器身体本身还有更基础的模板)。 没有被植入DNA的机器身体,则没有这种特殊模板的限制,可以更自由地发展。 纯灵魂,也可植入DNA,作为一种“意识模板”。 DNA植入纯灵魂,会有一个意识强度的阈值限制,需要纯灵魂在意识强度13级或以下。如果高于这个意识强度数值,则无法植入DNA。 (关于意识强度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是什么》。) 3)三螺旋结构 目前,人类能观察到的实体DNA是双螺旋,实际上还有一条虚拟的螺旋存在,整体外观就是三螺旋。 第三条虚拟螺旋与其余两条螺旋连接,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,把3条螺旋连接在一起。 三角形结构里面含有函数值变化公式程序,其主要功能是加密、枢纽、调整和数据缓冲。 第三条螺旋,主要是对第一和第二条螺旋的加密和管理,以及属性设置,包括加密变量函数、变量阈值、解密和运作公式、基因变量、波形转换等,还有通过非物质层面对DNA权限的设置。 如果研究DNA只能看到双螺旋,不能看到三螺旋,那么要解密就非常困难。 从更高的层面去看这个螺旋,有点像泡泡的外观。第三条螺旋像一个大泡泡,把两个泡泡(双螺旋)包裹在里面。(如图) ![]() 4)感应机制 DNA的基础架构方面,有一个感应机制:同类和不同类的DNA结构,通过这个感应机制,可以让不同个体的DNA之间相互交换信息。 这个感应机制,可以通过一些预设的程序进行运作,以方便通过外部的一些干扰,进行信息的篡改和变动,甚至结构的改变。 所以到后期,因为不同DNA之间的互相交叉影响,导致发展出五花八门的变化,甚至产生混乱,如突变,变异等情况。 通过对DNA数据的修改,可以正面地影响DNA,也可以暗中篡改DNA,类似于病毒一样。 1组和T组可以通过一个个体的DNA来传染给其他个体的DNA,达到对集体DNA的影响和修改的效果。 DNA对这种修改也有一个保护机制,来抑制传染。比如:把变异的信息封锁。此类封锁,在物质层面则表现为无法繁殖。 但这个感应机制的防传染保护机制,本身也有程序漏洞。因此,有一些团队针对这些漏洞和问题,在进行反传染研究。 1组和T组通过这种方式,一直在对DNA进行传染性催眠的游戏操作,也有悠久的历史了。 ![]() 二、DNA整体结构 1)整体功能 整体功能:限制性植入物。通过植入固定化和模式化程序模板,限制个体自由意志,增加游戏难度和挑战性。DNA模板比催眠装置更智能化、更批量、更基础。 植入方式:DNA模板是从根本上进行内部静态修改。(催眠装置属于外部动态修改。) 签约方式:催眠装置是定制的,非自愿性占30%。DNA是配套的比较隐蔽的嵌入,非自愿性占40%。自由意志反抗比例更高。 催眠性主导团体:催眠性的植入DNA,目前主导团体有3-4个:T组、1组、S组、以及一个隐蔽的星盟(研究和技术支持)。这几个团体大约主导整个催眠市场的60%占有率。 非催眠主导团体:有7-8个:有大有小的星盟,有的与T组合作,有的独立,有的是从1组分离出去的。这几个团体大约占整个市场的40%。 植入DNA个体总数:大约占宇宙中有形个体玩具总数的2%。 催眠个体总数:大约占宇宙中有形个体玩具总数的0.7-0.8%。 ![]() ![]() 2)整体结构 整体结构:一排排DNA整体像球体,DNA分布在球体外层,彼此有线条相互连接,排列12对,序列1-12。 序列号越小,连线越少。序列号越大,连线越多。 12对分为4组,代表4个层面的权限和关系。 第1组与其它组的连线最少,第4组与其它组的连线最多。 每组内,各对DNA相互连接。 中轴:像脊椎,贯穿球心,中轴有很多连线链接DNA。 DNA信息通过中轴加密加工,传输到其它DNA。 DNA之间直接链接(五颜六色)+通过中轴链接(灰色单色)。中轴两头形成闭环,球形由中轴两头形成。 球体能量供应由中轴提供,像大苹果的中轴两头放射。 信息传输通过中轴信息加密传输,形成能量中心的模型。 DNA之间的直接信息流比较缓慢,通过中轴的间接信息流比较快速。 抗衡能量比:间接信息流、直接信息流,两者速度相互抗衡,一个变慢时另一个变快。 意识强度14级时,直接信息流速度比100%,间接信息流速度比0%(无能量)。 意识强度越低,间接信息流越高。 意识强度1级时,直接信息流速度比0%,间接信息流速度比接近100%。 意识强度1级以下: 1-0级是无限接近0级的状态。 目前没有绝对0级的实验数据,属于无法做到的0级或18级。 接近0级的状态是所有意识粒子运动或震动接近静止。 T组催眠的最低实验数据在0.5-0.7级之间,个体在沉睡过程中的梦境更慢、粒子运动更慢,催眠难度几何倍数增长。 比邻星系的案例: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系的二十来个行星中,有一半被催眠,意识强度被催眠到最低0.8-0.9级,主要是由S组操作运营的。(S组是从T组独立出去的一个小型催眠组织,致力于研发强度更大的催眠技术,在比邻星系做实验。T组没有参与这个星系的催眠运营,因为这个催眠力度太大,T组担心有太大的自由意识“反噬”效果,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业力角度都有可能遭到“反噬”。) 个体相连:不同个体有不同球,个体球之间有连线:中轴和DNA两种链接(灰色和彩色链接)。 宏观角度:DNA集体是一个大球,其内有无数个体的小球,相互联系,但是有疏密不同,不活跃的小球会集中在大球中轴附近,比较活跃的则向外游动。 ![]() 人类DNA集体大球和动物DNA集体大球,也是相互链接成一体的。各种生物的“总DNA大球”同时重叠性地包含各种生物所在的各种宇宙和宇宙群。 换言之,所有的DNA,是相互连成一体的,不论是在任何宇宙中的任何生物,并且由DNA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制定规则。 3)如何破解? 破解要点:破解中轴信息加密。 破解中轴,间接信息流动减少,直接信息流动增加,意识强度增加。 意识强度越高,破解越自动。 中轴破解:可以有关闭、病毒、死机、解体等实验手段。 整体绑定:每对有中轴线串联,起到加密作用,防止篡改。受到干扰会自动关闭。 比如:破解第一条DNA时,因为和其它DNA绑定在一起,其它部分会来快速自动修复。 因此,需要整体性破解,才能达到破解目的。 比如:先破解大中轴,然后小中轴。如果单独破解一条,会自动修复。 这也是T组的防御思路。 意识强度越高,破解难度越低,才能同时产生整体程序崩溃。 破解方式? a)切断营养:营养系统像一棵大树的养分吸收系统,砍掉树枝会自动生长,支点在吸收养分上,是整个系统能源循环机制。一个要害节点是大中轴中间,相当于能源转化点、吸收和外放的点,相对整体比较脆弱,是一个破解要点。 b)错位:能源循环支点、转换中心点:吸收与外放的转换支点上,可以使其错位不平衡,不平衡太大而不同步时,AI自动修复程序会失效。整体能源供给是DNA信息同步的基础,信息越直接则能量越强,信息越间接则能量会被减弱。AI程序检测到不平衡,会自动向减弱的地方输送能量以达到平衡。利用此特点,在小中轴创造错误信息量,可以输送错误信息给AI系统,使AI产生错误判断。 c)克隆:在转换点加装一个装置,创造信息黑洞和白洞,直接欺骗AI,然后克隆一个DNA大球,让信息替换到克隆球,导致吸收和外放完全不同步。 d)落差崩溃:信息降到最低,再突然升到最满,以此制造强烈落差波动,超过机器的承受力,使系统崩溃。 整套方案:需要一整套方案,需要三个时期: 第一步:试探,使整体水平下降,使系统误认为整体信息降低。 第二步:然后突然加大信息,观察系统应急机制反应,连续重复几次,使AI误以为小中轴混乱,产生误判,测试出系统承受度。 第三步:突然拔到真正的最高落差,超越承受度,使系统崩溃。 模拟实验:以前模拟过百次,关键是第二步,成功率58-60%。40%不成功的原因:没有完全彻底斩断,只剩1%也会自动恢复,也会逆转。 第一次不成功,AI会自动学习,自动防御机制会生成,防御性越来越高。第二次就需要转换方式。 三、第1组DNA 第1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 功能:属性设置。 属性为主,起到抑制功能。对原生能力进行分流,把一些强点放在后面的DNA组,把一些弱点和有压制性的放在前面的DNA组,可以起到更有效的基本效果。 有层级性的信息链接,第1对已经对个体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,已经能达到压制目的,能抑制后面的两对,因此启动后面DNA的必要性很小(人类现状)。 结构:双螺旋结构+一条灰色的第三螺旋处于隐蔽状态。第三条螺旋像中轴,主要作用是对双螺旋的加密。 灰色两头有线连着整体的中轴,起到加密和信息共享的作用。 第1、第2、第3对都是同样结构,第1连到第2、第2连到第3。第1与第3之间的连线很少,有层级关系,相对其它三组线不是很复杂。 破解要点: 三条有直线串联,第一对在最下,链式结构,破解要按照顺序,1到3,或3到1。 破解方式:切断与另一对DNA的连接线,切断后缺口可能自动再生复原,要在缺口做一个闭环,直线变成闭环,使AI系统对切断做出未切断的误判。要在自动复原之前快速完成闭环,处理好时间差。 自动复原时间:大约一周。 插图: ![]() 第1对: 功能:基本属性。 性别、特征、性格、个性、原生倾向等。与灵魂原生倾向不同,会融合、隐藏、修改等。 结构: 提供信息到上一对。 破解要点: 同上。切断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0%(受抑制程度)。未受抑制部分:人类平均2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(受抑制程度,以下同): 被检测者2号:18%。 被检测者3号:30%。 被检测者1号:1%。 被检测者5号:70%. 被检测者6号:58%. 被检测者4号:65%. 被检测者11号:27%. 第2对: 功能:附加属性。 技能、专长、强点等增加倾向。 结构: 信息的承上启下。 破解要点: 同上。切断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7%(受抑制程度,以下同)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38%。 被检测者3号:60%。 被检测者1号:7%。 被检测者5号:82%. 被检测者6号:70%. 被检测者4号:70%. 被检测者11号:55%. 第3对: 功能:拓展属性。神性链接、高纬度非物质技能、原生灵魂的一些基本属性等。 结构: 从顶端向下,信息延展。 破解要点: 同上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9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50%。 被检测者3号:67%. 被检测者1号:11%. 被检测者5号:89%. 被检测者6号:85%. 被检测者4号:76%. 被检测者11号:68%. 三、第2组DNA 第2组对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 第2组: 功能:信息连接。 主要对各种信息源进行快速连接和疏流作用。 T组的影响主要是对连接过程制造混乱、变形、影响信息传输质量,从而导致信息连接出现错位。相对于植物和其它动物,目前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,处于一种半停工的状态。也是T组重点影响的方向之一。 结构:T字形,像奔驰车标,3对DNA中间连在一起。T组重点影响3点连接的位置,对其进行干扰和抑制。 ![]() 破解要点: 一种是把中心点进行破解清除,让三对形成不受干扰的连接环境。 另一种是加深3对之间的串联,相当于一个环形,把3个点放在环形上面,成为信息主导串联,中心点被减弱使其荒废掉,再慢慢重新连接中心点,重新加密中心点,使T组难以破解。环形是比较隐蔽的手段,绕过T组监控程序,外搭信息桥梁,使T组难以察觉,打出时间差。 第一种强攻,难度较大。第二种巧夺,难度相对小。 第1对: ![]() 功能:信息源属性分类。 接收信息,对信息源属性进行初步分析、梳理、归类成不同级别,按先后、主次进行分类。 级别:信息的逻辑关系(逻辑排序)、先后关系(时间因素、时间排序)。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接收、疏导。 结构:接收和疏导是一前一后串联关系,疏导像树谱的分支结构。 破解要点:T组在疏导树谱分支之后地方做影响,在ABCD归类信息准备传送过程中,设计了一个立交桥样的程序,打乱信息归类,在立交桥里绕来绕去产生混乱、增加误导,直线信息被扰乱、效率下降。 破解方法: 与第2组的要点相同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0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25%. 被检测者3号:30%. 被检测者1号:8%. 被检测者5号:55%. 被检测者6号:70%. 被检测者4号:45%. 被检测者11号:40%. 第2对: ![]() 功能:提供信息传导动力。 原理像高铁电力系统。受损的话,信息传导会非常缓慢。 动力源有2个点:一个接收,一个发送。 接收:动力源有一条线,连接在第1组DNA上面。第1组动力源来自个体本身对信息的渴望度和意愿度,与第1组第3对相连。信息接收,有两种情况:主动要求信息接收,或被动信息到达。是否吸收信息,取决于个体接收意愿。 发送:动力源连接到第3组第1对,动力源来自外界对传导信息给个体的动力。信息发送,也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。 结构:一条直线,像两条高压电之间的无线电弧,两边有一定动力,会形成强大电弧。动力弱,则形成弱电弧。动力强,则形成强电弧。 破解要点:T组在两点之间植入一些减弱电压的程序,像电阻变压器,降低电流或电压,或制造不稳定,造成长期动力不足或不稳定,强烈意愿强度被减弱,信息传导被减缓。 整体破解:同上。或者强行去除T组程序,或者外面搭桥去链接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88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48%. 被检测者3号:48%. 被检测者1号:25%(部分动力被主动分流,目的是要处理一些事情。其正常参数为9-10%。) 被检测者5号:70%. 被检测者6号:68%. 被检测者4号:58%. 被检测者11号:60%. ![]() 第3对: 功能:信息接收和运算。 接收:类似第一对:接收、疏导。但是接收方向不一样,像回流系统。个体需要发出信息时,用这个来处理。与第1对形成对称关系,一左一右,功能相似方向不同。 运算:把要发出去的信息源进行打包,做一些设置,如范围、内容、区域、方向、点对点或扩散性等,再发出去。 结构:接收和疏导与第1对相似,但多了一个发送程序。 破解要点:接收和疏导和第1对相似。T组在此弄了一个立交桥:发送时,对打包增加了一个误导程序,让发送时出现混乱。 破解方法: 第2组要点相同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5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37%. 被检测者3号:40%. 被检测者1号:7%. 被检测者5号:76%. 被检测者6号:65%. 被检测者4号:55%. 被检测者11号:40%. 四、第3组DNA 第3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如何破解? 第3组: 功能: 信息处理能力。 对所有接收信息的深度、广度、混合度的处理能力。能力越高,获得有用的信息就越多。 混合度:联系、拓展、发散、逻辑和非逻辑性联系。 深度广度:容量值。 深度:表面信息的深度递增性,表面含义+深层含义。 广度:信息百分比。 结构: XYZ坐标,深度+广度+混合度,形成椭圆形球体。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。 破解要点: XYZ三个数值有三条线,形成三角形连线(图中红线组成的三角形),相互限制、相互制约,像电流连接三个点。 相互引力小,则坐标扩大。相互引力大,则坐标缩小。 相互引力破坏掉后,三者各自独立自由,是最理想的破解结果。 其中有一个测量数值,叫做真空值/真空度,代表椭圆球体的膨胀度、气压值/气压度。 气压小:椭圆不规则凹进。 气压值和三条线形成抗衡关系。 气压值不是球内外差异,而是意愿度、意识开放度、自由度、客观度等综合数值。 破解方法: 第一种:提高真空度/气压值,属于自然破解、自然撑断。 第二种:切断限制三个点的连线,属于外力破解。需要绕过三条线的程序。三条线有一条线连接到第4组,还有一条线连接到第3组,属于信息和能量供应,需要切断这两条供应线。 ![]() 第三种:绕过去。输入假程序假指令,让三条线受到错误指令,形成闭环能量,导致限制系统误以为还在正常操作,而实际是失效的。 第1对: 功能: 广度。 如上。 结构: 两个数值:广度数值、正负平衡数值。 广度数值:扩张容量。 平衡数值:平衡度。 正负:信息完整度。信息的两个正反面,两个极性,不偏任何倾向,纯客观性的平衡性。正负平衡数值也会影响着第3对X值的一些参数。 破解要点:整体一样。更细:客观平衡性如何不受影响,也是DNA破解度/抑制度的检测数值=抑制参数。 数值=广度+客观度。 ![]() 破解方法:整体一样。单一破解1对,作用不大、效果不明显,要3对一起整体破解。必须同步破解,否则其自动恢复功能会增加破解难度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5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18%. 被检测者3号:42%. 被检测者1号:9%. 被检测者5号:69%. 被检测者6号:60%. 被检测者4号:55%. 被检测者11号:50%. 被检测者16号:47%. 第2对: 功能:深度。 如上。 结构:两个数值:深度数值、拓宽数值。 深度数值+拓宽数值:像挖隧道钻头的尖部,一边加深一边拓宽。加深而不影响拓宽的双重数值(深度数值+拓宽数值)越好,向下挖深的能力也越强。信息处理慢,则会在尖部形成阻碍,不能继续向下探讨。像一个挖隧道的大钻头,圆盘形多钻头结构。 这两个数值,可确定圆盘大小。钻深的过程中,及时处理信息,则不影响速度,则不产瓶颈。处理信息不及时,则会影响钻深速度,则会产生瓶颈。 破解要点:对两个数据的破解,要点是切断原来受压制的数值部分。整体破解为主,如上。 ![]()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0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30%. 被检测者3号:35%. 被检测者1号:8%. 被检测者5号:75%. 被检测者6号:75%. 被检测者4号:65%. 被检测者11号:50%. 被检测者16号:48% 第3对: 功能:混合度。 如上。 结构:几个数值的互相影响。Z值由两个值组成:X值=横坐标、真空值=纵坐标。Z值:椭圆最高点直径的圆心坐标。 转化率不同:
破解要点:整体破解。内力:单独提高原始数值,自然破解。 外力:如上。 ![]() ![]() ![]()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87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17%. 被检测者3号:32%. 被检测者1号:3%. 被检测者5号:57%. 被检测者6号:65%. 被检测者4号:60%. 被检测者11号:46%. 被检测者16号:55%. 五、第4组DNA ![]() 第4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 功能: 1)信息黏性、吸附能力。两个触角,一上一下,中间空的。两个电极交流在中间,形成浅蓝色泡泡。泡泡中间有黄色亮点,像点亮的灯泡。信息粘性,是指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功能。比如:信息吸附能力(=灵魂记忆储存到一个特定空间)。吸附能量越强、意愿越强,记忆则会更容易被吸附到需要信息的目标上。记忆越深越久远,需要的吸附能量越大。记忆越新鲜,越容易吸附。相对正比关系。 2)信息检索力、匹配能力。提取久远记忆、从巨量信息快速匹配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搜索能力。 3)信息还原度、真实还原力。记忆久远,会产生变形和细节丢失。还原度百分比越高,完整性和真实性则更高。 结构: 三个功能叠加结构=纵深叠加结构模型。 吸附能力+检索能力+还原能力,三个珠子串成一条直线。 动态画面:以1的点状为轴心起点,钟摆式运动,幅度呈扇形。吸附能力越大,摆动幅度也越大,能力也越强。三个珠子之间,直线距离越大,整体摆动幅度面积则越大。检索和还原的自身有锥形状尖尖向上,喇叭口向下。 摆动不是直线、而是顺时针边转动边摆动。信息粒子进来时,围着钟摆旋转,靠拢钟摆动。信息像围着大苹果流动,从下面喇叭口被吸上去,从上面喇叭口出来;再被下口吸入,再从上口出来,反复循环处理。 逆时针摆动时,将信息粒子排出去。 顺时针读取信息,逆时针传导信息。同时双方向平衡旋转,是正常状态,除非有意识控制或干扰。类似脉轮的双向运行结构。 摆动速度由第1点启动,由下面两点决定,相当于信息处理速度。速度有渐进式叠加效果。 T组在此做了手脚,使摆动不自由,使摆动幅度变小。具体是加了一个像环形碗状物,倒扣着,限制摆动幅度和速度的上限。 破解要点: 1)所有启动受制于第1点的启动,破解拆除T组的以上限制装置。 2)吸附力的点,通过信息线渠道延长,使其处于限制装置之外,绕开装置程序,使装置程序失效。 3)自然破解:摆动幅度力(意识强度)大于限制力,装置则自动失效。 如何可吸附全部记忆?(意识强度多少?) 1)人为破解:对以上破解要点的大量练习,提高经验度、熟练度,达到最佳值。 2)自然破解:肉体灵的意识强度达到13-14级。 第1对: 功能: 信息吸附功能。如上。 结构: 如上。 破解要点:如上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9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78%. 被检测者3号:75%. 被检测者1号:47%. 被检测者5号:89%. 被检测者6号:93%. 被检测者4号:88%. 被检测者11号:90%. 被检测者16号:91%. 第2对: 功能: 信息检索功能。 如上。细分:纵向、横向、抽象、具象、宏观、微观、多维度、多角度、随机、定向等检索。 结构:如上。属于叠加关系,通过叠加得出的数值。 破解要点:如上。打开所有数据的峰值状态,不动的状态是功能无法发挥的状态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9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80%. 被检测者3号:87%. 被检测者1号:55%. 被检测者5号:97%. 被检测者6号:98%. 被检测者4号:98%. 被检测者11号:93%. 被检测者16号:95%. 第3对: 功能: 信息还原功能。 如上。 真实性细分: 3个反值:扭曲、变形、遗忘(时间、维度、抽象性等); 3个正值:相同经历的真实投射性、客观呈现性、稳定性。 完整性细分: 纵向、横向、多维度、多角度、非关注性/非焦点性。 结构:如上。属于叠加关系,通过叠加得出的数值。 破解要点:如上。和第2对一样,通过运动。 抑制参数: 人类平均:98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80%. 被检测者3号:80%. 被检测者1号:39%. 被检测者5号:95%. 被检测者6号:95%. 被检测者4号:96%. 被检测者11号:90%. 被检测者16号:96%. 六、DNA总抑制参数 1)DNA总抑制参数? 人类平均:90-95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50-55%. 被检测者3号:65-70%. 被检测者1号:30-35%. 被检测者5号:80-85%. 被检测者6号:80%+. 被检测者4号:85-90%. 被检测者11号:70-75%. 被检测者16号:85-90%. 2)DNA总破解比例? 人类平均:5-10%。 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 被检测者2号:30-35%. 被检测者3号:15-20%. 被检测者1号:50-60%. 被检测者5号:5-10%. 被检测者6号:5-10%. 被检测者4号:5-10%. 被检测者11号:20-25%. 被检测者16号:7-12%. 3)DNA破解比例计算方法? 与抑制参数不同步,有延时性。抑制为先,破解延时。 抑制参数相当于可挖隧道深度,破解比率相当已挖隧道深度。 挖掘速度因人而异,取决于对DNA功能的操控能力、经验、意愿。 ---- *注1:本文内检测数据均为2019年6-10月期间的数据。 *注2:部分被检测者的当年意识强度检测值,可对照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:抽样检测数据样本20190317》. ![]() -------Disclaimer 免责声明------- 经验分享,仅供参考。转载自由,严禁修改。 All info is intended for experience sharing and reference only without any warranty. Redistribution is freely permitted provided that no modification is made whatsoever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