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丹道—-《老君西昇經》

栏目: 反催眠传统方法    查看: 930    作者: 元吾氏    发表于:     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

[南北朝/梁]《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》

【卷上】


西昇章第一

老君西昇,開道竺乾﹔號古先生,善入無為﹔不終不始,永存綿綿。
是以昇就,道經歷關。關令尹喜見氣,齋待遇賓,為說道德,列以二篇。
告以道要,雲道自然﹔行者能得,聞者能言。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﹔所以言者,以音相聞﹔是故談,以言相然。
不知道者,以言相煩﹔不聞不言,不知所由然。
譬如知音者,識音以弦﹔心知其音,口不能傳﹔道深微妙,知者不言。
識音聲悲,抑音內惟,心令口言,言者不知。


道深章第二

老君曰:
“道深甚奧,虛無之淵﹔子雖聞道,心不微丹﹔所以然者何,書不盡言。”
“著經處文,學以相然﹔子當寶之,內念思惟﹔自然之道,不與子期。”
喜則稽首再拜:敢問學之奈何。


善為章第三

老君曰: “善為書術者,必綏其文﹔善論達其事者,必通其言。勉而勤之,得道矣。”
“為正無處,正自歸之﹔不受於邪,邪氣自去﹔所謂無為,道自然助。”
“不善於祠,鬼自避之﹔不勞於神,受命無期﹔無進無退,誰與為謀﹔為是致是,非自然哉。”
喜則稽首:今聞命矣。


慎行章第四

老君曰:
“慎而行之,寶而懷之。吾將遠逝,不期自會。”
尹喜受言誠深,則於關稱疾棄位,獨處空閑之室,恬淡思道,歸志守一,極虛本無,剖析乙密﹔觀縷妙言,內意不出﹔誦文萬過,精誠思徹﹔行真歸身,能通其玄﹔論無極之原,故能致神仙。


道象章第五

老君曰:
“道象無形端,恍惚亡若存。譬如種木未生,不見枝葉根﹔合會地水風火,四時氣往緣﹔氣為生者地,聚合凝稍堅﹔味異行不等,甘苦辛鹼酸﹔氣行有多少,強弱果不均。同出異名色,各自生意因。”
“從是異性行,而有受形身﹔含養陰陽道,隨所依為親﹔生道非一類,一切人非人﹔本出於虛無,感激生精神。”
“譬如起音者,掇弦手動傳﹔宮商角徵羽,口氣呼吸元。”
“身口意為本,道出上首元﹔本靜在虛靜,故曰道自然﹔五音所動搖,遂與樂色連。”
“散陽以為明,布氣成六根﹔從是有生死,道遂散布分﹔去本而就末,散朴以澆淳﹔道變示非常,欲使歸其真。”


生道章第六

老君曰:
“告子生道本,示子之自然﹔至於萬物生,情行相結連。”
“如壞復成,如滅復生﹔以成五行,陰與陽並﹔輾轉變化,遂為物精。”
“吾思是道,本出窈冥﹔愚不別知,自謂適生﹔子無道眼,安知生靈。”
“天地人物,虛無囊盈﹔一從無生,同出異名﹔是亦本非,在所用正﹔所字非字,乃知其誠﹔當與明議,勿與愚爭。”
“子取正教,勿信邪聽﹔何以知邪,子為物傾﹔何以知愚,不察言情。”
“為道問道,為經問經﹔問不本末,知愚冥冥﹔但知求福,不知罪嬰﹔但知養身,不知戮形。”
“嬰兒之姿,貴養厚敦﹔忽無就形,知非常生﹔無履大白,可令永存。”
“有何妙意,乃欲相傾﹔父子恩深,不是相聽,勿復噭慨,遠近笑人﹔掩惡揚善,君子所宗。 ”


邪正章第七

老君曰:
“邪教正言,悉應自然﹔故有凶吉,應行種根﹔如有所受,種核見分。”
“道別於是,言有偽真﹔偽道養形,真道養神﹔真神通道,能亡能存﹔神能飛形,並能移山﹔形為灰土,其何識焉。”
“耳目聲色,為子留愆﹔鼻口所喜,香味是怨﹔身為惱本,痛痒寒溫﹔意為形思,愁毒憂煩﹔”
“吾拘於身,知為大患﹔觀古視今,誰存形完﹔吾尚白首,衰老熟年。”
“吾本棄俗,厭離世間﹔抱元守一,過度神仙。”
“子未能守,但坐榮官﹔子能不動,神靈得安﹔子能捐欲,舉事能全﹔子能無為,知子志堅。”
“今為子說,露見敷陳﹔散析剖判,真偽別分﹔子當諦受,重道因勤。”
“道為明出,經為學先﹔授與能行,不擇富貧﹔教化與樂,非有疏親﹔取與能行,文與其人﹔學爾教爾,不師道真。”


天地章第八

老君曰:
“天地與人物,本皆道之元﹔俱出於太素,虛元之始端﹔仿佛之精光,微妙之上玄。”
“譬如萬裡坑,下有淡流泉﹔視之甚濁微,徹見底沙難﹔窈窈而冥冥,不知所由然﹔亦如終逝者,不見其靈魂﹔淳陰共和合,陽不能顯分。”
“過往與甫來,視譬以見前﹔尚不能了理,安能知亡存﹔譬如喑啞者,不能傳人言﹔為聾彈宮商,其人豈能聞﹔才辯有其智,受教如語傳﹔自謂通其情,情衷不能丹﹔是故失生本,安能知道元。”


行道章第九

老君曰:
“子若行吾道,當知上慧源﹔知亦不獨生,皆須對因緣﹔各有行宿本,命祿之所聞﹔同道道得之,同德有德根﹔宿世不問學,今復與失鄰﹔是以故得失,不樂於道文。”
“貪欲利榮寵,受施念恩勤﹔更以財相厚,不哀下窶貧﹔必復多嗔恚,無所處定原﹔學不得明師,安能解疑難。”
“吾道如毫毛,誰當能明分﹔上世始以來,所更如沙塵﹔動則有載劫,自惟甚苦勤﹔吾學無所學,乃能明自然。”
“華要歸其實,莖葉如本根﹔為道歸祖首,以知元始端﹔子當無相啟,勿以有相關。 “

【卷中】


重告章第十

老君曰:
“吾重告子,子當諦受﹔道以無為上,德以仁為主﹔禮以義為謙,施以恩為友﹔惠以利為先,信以效為首。”
“偽世亦有之,雖有以相誘﹔是以知世薄,華飾以相拊﹔言出飛龍前,行在跛鱉后﹔仁義禮信廢,道德荒亡腐﹔不以道相稽,反以財相輔﹔譬如鑒中影,可見不可取﹔言如響中應,風聲豈可聚﹔偽世教如此,如是迷來久。”
“天下之人物,誰獨為常主﹔迷迷以相傳,輾轉相授與﹔邪偽來入真,虛無象如有﹔自偽不別真,為貪利往守﹔非常正復亡,痴盲持自咎﹔如木自出火,還復自燒腐。 ”


聖人之辭章第十一

老君曰:
“聖人之辭雲:道當以法觀,如有所生者,故曰為自然。眼見心為動,口則為心言﹔鼻為通風氣,鼻口風氣門﹔喘息為宅命,身壽立息端﹔譬如谷草木,四時氣往緣﹔氣別生者死,增減嬴病勤。”
“以是生死有,不如無為安﹔無為無所行,何緣有咎愆﹔子不貪身形,不與有為怨。五行不相克,萬物悉可全﹔萬物無有常,成者不久完﹔三光無明冥,天地常昭然。 ”


觀諸章第十二

老君曰:
“觀諸次為道,存神於想思﹔道氣和三光,念身中所治﹔仿佛象夢寐,神明忽往來﹔”
“淡泊志無為,念思有想意﹔自謂定無欲,不知持念異﹔或氣尚粗盛,自知尚多事﹔”
“事興則形動,動則外通謀﹔謀思危之首,危者將不久﹔不久將欲衰,衰者將不壽。”
“以身觀聲名,物事難可聚﹔以名聲稱號,必為是所誘﹔皆坐於貪欲,貪欲為殃咎﹔貪者為大病,習貪來已久﹔合會微漸滋,非針艾所愈。”
“還身意所欲,清靜而自守﹔大聖之所行,不慕人所主﹔有常可使無,無常可使有。 ”


經戒章第十三

老君曰:
“經戒所言,法義所推﹔赫赫興盛,不如微妙﹔實不如虛,數不如希﹔邪多卒驗,急不如遲﹔興者必廢,盛者必衰。”
“聖人絕智,而為無所為,言無所言,行無所施,孰能知此。”
“偶不如奇,多不如寡。孰賢難隨,孰仁難可。其義少依。能知無知,道之樞機。”
“空虛滅無,何用仙飛。大道曠蕩,無不制圍。子能明之,所是反非﹔經言審諦,孰之能追。 ”


深妙章第十四

老君曰:
“道言深妙,經誡乙密。天地物類,生皆從一。”
“子能明之,為知虛實﹔子若不照,顯之不別。”
“子志於有,無為所疾﹔為有所嬰,億載無畢。”
“道言微深,子未能別﹔撮取於略,戒慎勿失。”
“先捐諸欲,勿令意逸﹔閑居靜處,精思齋室﹔丹書萬卷,不如守一。”
“經非不達,中有虛實﹔言有必無,子未能別﹔言無必有,子未能決﹔但當按行,次來次滅。”
“道有真偽,福有凶吉﹔罪有公私,明有纖密﹔佔往知來,不如朴質。 ”


虛無章第十五

老君曰:
“虛無生自然,自然生道,道生一,一生天地,天地生萬物。”
“萬物抱一而成,得微妙氣化。”
“人有長久之寶,不能守也﹔而益欲尊榮者,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。 ”


恍惚章第十六

老君曰:
“虛無恍惚道之根,萬物共本道之元,在己不忘我默焉。 ”


生置章第十七

老君曰:
“生我於虛,置我於無。生我者神,殺我者心。”
“夫心意者,我之所患也。我即無心,我何知乎。”
“念我未生時,無有身也。直以精氣聚血成我身耳。”
“我身乃神之車也,神之舍也,神之主也。主人安靜,神即居之。躁動,神即去之。”
“是以聖人無常心者,欲歸初始,反未生也。”
“人未生時,豈有身乎。無身當何憂乎,當何欲哉。”
“故外其身,存其神者,精耀留也。道德一合,與道通也。”


為道章第十八

老君曰:
“古之為道者,莫不由自然,故其道常然矣。強然之,即不然矣。夫何故哉,以其有思念,故與道反矣。”
“是以橐籥之器,在其用者,虛實有無,方圓大小,長短廣狹;聽人所為,不與人爭。”
“善人在於天下,譬如橐籥乎。非與萬物交爭,其德常歸焉。以其虛空,無欲故也。”
“欲者,凶害之根﹔無者,天地之原。莫知其根,莫知其原。聖人者,去欲入無以輔身也。”
“是以善吾道者,即一物中,知天盡神,致命造玄。學之徇異名析同實,得之契同實忘異名。 ”


色身章第十九

老君曰:
“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,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朴。故聖人不欲,以歸無欲也。”


道虛章第二十

老君曰:
“道者,虛無之物。若虛而為實,無而為有也。”
“天者,受一氣蕩蕩,而致清氣下,化生於萬物,而形各異焉。”
“是以聖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,亦如天地清靜皆守一也。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,與道同身而無體,而后天道盛矣。”
“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,去而不可逐,留而不可遣。遠者出於無極之外,不能窮也﹔近在於己,人不見之。”
“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,不言不食,內知而抱玄。夫欲視亦無所見,欲聽亦無所聞,欲言亦無所道,欲食亦無所味。”
“淡薄寂哉,不可得而味也,復歸於無物。若常能清淨無為,氣自復也。返於未生而無身也,無為養身,形體全也。天地充實,常保年也。”


哀人章第二十一

老君曰:
“人愛人,不如愛身,愛身不如愛神,愛神不如含神,含神不如守身,守身長久,長存也。”

【卷下】


神生章第二十二

老君曰:
“神生形,形成神。形不得神不能自生,神不得形不能自成。形神合同,更相生,更相成。”
“神常愛人,人不愛神。故絕聖棄智,歸無知也。”


常安章第二十三

老君曰:
“聖人常安,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。眾人皆安其所不安,即不安矣。”
“蓋天道減盈滿,補虛空,毀強盛,益衰弱,損思慮,歸童蒙,塞邪智。”
“聖人之朴也,是以天下尚孝,可謂養母。常能愛母,身乃長久。 ”


身心章第二十四

老君曰:
“身之虛也,而萬物至﹔心之無也,而和氣歸。”
“故善養身者,藏身於身而不出也,藏人於人而不見也。”
“故君子之治,必先死於國﹔既死不亡,其國盛也﹔民不敢散,更復充也。”
“若能知常,施行反也﹔眾人歡樂,用生生也。動而失之,壽命竭也。”
“夫天下,大物哉,甚綿綿也,冥冥混混不可知也。知之者去之,欲之者離之,近之者遠之。”
“是以聖人非托於天下,亦非托於鬼神,亦非托於萬物。常以虛為身,亦以無為心。”
“此兩者,同謂無身之身,無心之心。可謂守神,守神玄通,是謂道同。 ”


無思章第二十五

老君曰:
“智士無思無慮之變,常空虛無為恬靜,修其形體,而萬物育焉。”
“變者貪天下之珍。以快其情。然后兵革四起,禍生於內,國動亂者而民疲勞也。”
“夫國以民為本,民勞去者,國立廢矣。所謂出其無極之寶,入賊利斧戟也。”
“故曰:子能知一,萬事畢﹔無心德留,而鬼神伏矣。 ”


我命章第二十六

老君曰:
“我命在我,不屬天地。我不視不聽不知,神不出身,與道同久。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,自守根本也。”
“非效眾人行善,非行仁義,非行忠信,非行恭敬,非行愛欲,萬物即利來。常淡泊無為,大道歸也。”
“故神人無光,聖人無名。 ”


兵者章第二十七

老君曰:
“夫兵者,天下之大凶事也。非國之寶,寶之者而不用也。用之者,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。”
“是以聖人懷微妙,抱質朴,而不敢有為,與天下交爭焉。雖有猛獸,不能據也﹔雖有蜂蠆虫蛇,不能螫也﹔雖有兵刃,不能害也。 ”


柔弱章第二十八

老君曰:
“天下柔弱,莫過於氣,氣莫柔弱於道。道之所以柔弱者,包裹天地,貫穿萬物。”
“夫柔之生剛,弱之生強,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。”
“是故有以無為母,無以虛為母,虛以道為母。自然者,道之根本也。”


民之章第二十九

老君曰:
“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,民自令之耳。非天地毀鬼神害,以其有如,以其形動故也。”
“是故無有生有,無形生形,何況於成事而敗之乎。”
“人欲長久,斷情去欲,心意以索,命為反歸之,形神合同,固能長久。 ”


天下章第三十

老君曰:
“人雖在天下,令意莫在天下﹔人雖在國,令意莫在國﹔人雖在鄉,令意莫在鄉﹔人雖在家,令意莫在家﹔神雖在身,令神莫在身﹔是謂道人。 ”


意微章第三十一

老君曰:
“患生不意,禍生絲微。善生於惡,利生於害﹔大生於小,難生於易﹔高生於下,遠生於近﹔外生於內,貴生於賤﹔動生於安﹔盛生於衰﹔陰生於陽。”
“是故有無之相生,虛實之相成。是以有歸有,無歸無也。 ”


在道章第三十二

老君曰:
“人在道中,道在人中﹔魚在水中,水在魚中﹔道去人死,水干魚終。”
“故聖人自知反歸未生,捐棄驕奢,絕除憂思。”
“是故形隱神留,天下歸焉。”
“無為無事,國實民富,保道畜常,是謂玄同。 ”


有國章第三十三

老君曰:
“有國者,其根深也。天地覆載,萬物畜養。金玉重寶,不積留也。”
“夫外天地者有天地,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。”
“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,喜人之所不喜,樂人之所不樂,為人之所不為,信人之所不信,行人之所不行,是以道德備矣。 ”


皆有章第三十四

老君曰:
“道非獨在我,萬物皆有之。萬物不自知,道自居之。”
“眾人皆得神而生,不自知神自生也。”
“君有德於百姓,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。”
“是故聖人藏神於內,魄不出也。守其母,其子全。”
“而民熾盛,保其國也。玄虛積充,壽命長也。”
“人能圖知天地萬物,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,是大不知也。 “


治身章第三十五

老君曰:
“治身之道,先隱天地,靜居萬物之始。”
“夫聖人通玄元,混氣思,以守其身。俗人以情愛貪欲,以守其身。此兩者,同有物而守其身,其道德各異焉。 ”


道德章第三十六

老君曰:
“道德天地,水火萬物,高山深淵,各有所歸之。”
“夫道非欲於虛,虛自歸之﹔德非欲於神,神自歸之﹔天非欲清,清自歸之﹔地非欲濁,濁自歸之﹔濕非欲於水,水自歸之﹔燥非欲於火,火自歸之﹔萬物非欲見其形,形自見之﹔高山大澤非欲飛鳥虎狼,飛鳥虎狼自來歸之﹔深淵河海非欲魚鱉蛟龍,魚鱉蛟龍自來歸之。”
“人能虛空無為,非欲於道,道自歸之。由此觀之,物性豈非自然哉。 “


善惡章第三十七

老君曰:
“百姓行善者,我不知也﹔行惡者,我不知也﹔行忠信者,我不知也。”
“是以積善,善氣至﹔積惡,惡氣至。”
“是以聖人言:我懷天下之始,復守天下之母,而萬物益宗,以活其身。”
“吾意常不知,安能知彼行善惡焉。積善神明輔成,天道猶祐於善人。”


寂寞第三十八章

老君曰:
“吾道淡泊寂。意死者生,靜而復命也。生生積浸潤,滋酌留滯。”
“玄冒沾洽,元氣包之。其根益深,乃四固。中無心,故能致萬物精華。”
“無極之物,自然來歸之。以其空虛無欲故也。 ”


戒示章第三十九

老君曰:
“喜,吾重告爾:古先生者,吾之身也。今將返神,還乎無名。絕身滅有,綿綿長存。吾今逝矣,亦返一原。”
忽焉不見。斯須,館舍光炎,五色玄黃。喜出中庭,叩頭曰:願神人復一見,授以一要,得以守元。
即仰睹,懸身坐空中,去地數十丈,其狀金人,存亡恍惚,老少無常,曰:
“吾重誡爾,爾其守焉。除垢止念,靜心守一。眾垢除,萬事畢,吾道之要誡。”
戒竟復隱。喜不知所之,泣涕追慕,退官托疾,棄念守一,萬事畢矣。


 

(完)